中华文化符号之二十四节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利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以此确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秦汉时期,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将太阳黄道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确定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

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二十四节气与自然节律、农耕生活紧密相连,很多节气谚语都提醒人们在生产上早预防,生活上早准备,比如“夏至种豆,重阳种麦”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立春闹春牛。资料图片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生活的指南,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还衍生出一系列节令风俗。比如遍布全国的立春鞭春牛,还有湖南湘西的赶秋节、贵州石阡的石阡说春等,这些活动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中,观众就看到了二十四节气,外国人也从中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的魅力无处不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与节气有关。今天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节目、文创产品中,甚至养生食谱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雨水宜吃甜、立夏应食苦,这些节令饮食有助于我们调理好身体,顺应自然规律。

总之,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农事活动、生活节俗、时令饮食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节气文化,让世界感受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风尚。

吴峻熙爸爸

大家好,我是吴峻熙爸爸!

相关推荐

花朝节——中国古代最明媚的节日

花朝节,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花朝节与中秋节相对应。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 ”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

立春: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是万物生长、耕耘播种的最佳时机。立春在古代是重要的岁时节日,它意味着春天的开始,农民们就要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现今人们都将这句话当作至理名言,而这句话最开始是句农谚,提醒农民们只有在春季辛勤耕作,这一年才会有好收成。

暂无评论